过期药品回收 不该忽视的问题
日期:2016/1/6
最近,家住上海浦东新区北蔡镇的王女士在清扫卫生时,把家里很多过期药随手扔进了垃圾箱。王女士说,这些药是从医院里配来的,既有她自己用的心脑血管、消化系统等慢性疾病治疗药,也有家人用的感冒、腹泻等常见病治疗药,其中很多都是没有开过封的,过期了只能当废物处理。
其实,像王女士那样家中有过期药品的人家还不少。一项名为《中国家庭过期药品回收白皮书》显示,我国约有78.6%的家庭备有“小药箱”,其中八成以上家庭没有定期清理的习惯,很少有人知道如何正确处理家庭过期药。据统计,目前中国每个家庭过期药品达215粒,因过期每年造成药品浪费1.5万吨。
那么,造成家庭过期药品的原因是什么?过期药品又流向哪里?过期药品有哪些危害?笔者就此作了探究。
家庭过期药品成因
一是盲目储备。
李先生前几年住所动迁到离城区较远的城乡结合部,由于那里的配套设施尚未跟上,医院、药店离开住所较远,看病买药不太方便,因此李先生经常趁在市区上班的时候到单位附近的医院配药。李先生认为,感冒、腹泻以及消炎抗菌药是经常要用的药品,于是就隔三岔五到医院配一点。殊不知,日积月累家中小药箱的常用药远远超过所需要的用量,很多药品都来不及用就过期了。
二是包装太大。
偶感风寒的张小姐到医院看病,根据病情医生给她开了6片某品牌感冒药,但张小姐拿到手的却是一盒12片药。她问药房,为什么要多配6片,药师说因为药房配药是整盒配的,不拆零供应,多配实属无奈。鉴于此,张小姐只得配了一盒药回家。果然,遵医嘱,张小姐服用6片药后症状消退,多余的药品难找“出路”。这还算好,有的药品一瓶多达数十片甚至上百片,浪费更大。如维生素片基本上是60片一瓶,开封后用不完很快就会导致氧化。很多医院表示不能拆零,对于这样的现象无能为力。
三是处方超量。
笔者发现,尽管目前医院开大处方的现象有所遏制,但是在目前医院的经济效益与药品销售挂钩的情况下,“合法”的大处方现象还是存在。如看一次病,明明几元钱或者十几元钱能够解决问题,医生往往要开上百元药处方,以达到医保部门规定的一次处方上限。到医保定点药店购药,药店工作人员经常会问一句:还需要其他药吗?一次处方或推荐用药超出病人用药量,这种情况司空见惯,家庭药箱药品超量也就见怪不怪了。
家庭过期药品去向
一是过期照用。
刘大伯告诉笔者,他家中备有各种药品。由于自己是农村进城人员,没有享受城镇医疗保险待遇,用药靠自己到药店购买或者亲朋好友送给。有时候,看到平价药房搞“活动”药品比较便宜,就多买回一些备用。刘大伯用药从来不考虑过期与否,因为他的药品都是自费的或者别人送的,所以特别“珍惜”。用刘老伯的话说,扔掉药等于扔掉钱。至于过期药品的使用,不明其危害性的刘老伯觉得无所谓,认为只不过是影响疗效而已。
二是随手丢弃。
与老年患者相比,大部分年轻患者不会随意服用过期药品,认为浪费点药品在经济上算不了大损失,而健康是第一位的。由于不知道如何处理过期药品或者找不到处理过期药品的地方,因此采用随手丢弃的方法。这样做虽然方便,但是由此会造成药品污染环境。
三是卖给药贩。
在一些城市的大街小巷里,常会冷不丁冒出这样的吆喝声:“多余的药水药片有卖吗?”随后,你可能会看到有人拿着过期或者有效期内的常用药品与药贩子讨价还价做起生意来。在有的路旁,你甚至可以看到“高价”回收药品的牌子,上面明码标价各种回收药品的价格。据了解,在很多大城市都可见到药贩子收购药品的猖獗行动。
药贩子回收消费者家庭小药箱中多余的药品,主要是由于当地没有设立过期药品的回收点,或者回收点路途较远,处理多余药品变成了麻烦事情。而药贩子主动上门收购药品,正好为贪小便宜的某些市民提供了“赚钱”的渠道。朱阿婆说,过去计划经济年代,她经常用多余的粮票与贩子换鸡蛋,现在就用多余的药品卖给药贩子,可以补充家庭经济的来源。朱阿婆说,只要包装完好无损,药贩子会根据药品的品种热门程度以及有效期内或者过期的期限“按质论价”,一般是原价的30%~50%,有的高达70%。
过期药品危害甚大
鉴于家庭中存在大量过期药品以及对其处理不当,业内人士认为由此而产生的危害不应低估。
过期药品的使用会对人造成很大的危害。《中国药典》规定,药品一旦过了有效期就成为劣药。药品过期就意味着失效,人一旦服用后,轻则延误病情,重则导致中毒。如维生素C在空气中放置时间过长容易被氧化,氧化后的维生素C对人体有害,还有中成药类尤其是冲剂、蜜丸等剂型存放时间过长,在一定温度下会发生霉变,成为细菌滋生的温床,但这种霉变通常难以用肉眼看出来。而一些特殊性质的药品,如磺胺类、青霉素类药品过期后,容易引发人体过敏和休克。
尽管目前城镇居民对药品使用的相关知识水平有所提高,很多人已经意识到服用过期药品可能对人体产生危害,但是由于文化程度相对较低、用药常识不够普及、经济水平不发达等因素,使农民兄弟乐意低价购买过期药品。据了解,药贩子回收的过期药品很多经过包装再加工后运往缺医少药的农村或偏远山区赚取差价,再由黑诊所加价卖给患者,不少患有慢性病、经济困难且无医保的患者成了过期药品的受害者。
业内人士还指出,不恰当地处置过期药品,会对环境造成污染。有专家认为,过期药品的危害甚至超过废旧电池,因为药品溶水性及挥发更强,即使是市民采用随地销毁、用火焚烧的方法,其产生的烟气温度达不到1000度,也会对环境产生污染。
为此业内人士呼吁:市民应该改变用药观念,不随意储存药品和出售过期药品,医生正确处方,企业多生产小包装药品,最重要的是还要给过期药品有个正确的出路,建立健全药品长期回收机制,尽快为过期药品回收立法,通过法律规范企业负责或资助回收处理。
建立健全回收体系
目前,全国许多城市都开展了家庭过期药品回收公益活动,大体上分为三种形式:一是药品生产企业公益性回收自己生产的过期药品(流通或使用中过期),二是药品零售企业公益性回收家庭过期药品,并赠送换购卷,因此兼有促销成分,三是政府部门推出的公益性服务活动,以宣传药品安全为核心。
然而家庭过期药品的回收在总体上还是局部、间断的,未形成可持续的长效机制。其原因虽说较多,但主要的是法律法规的缺失。现有的《药品管理法》只规定了生产、经营、使用药品的企业与机构不得使用过期药品,却并没有规范公民处理家庭废弃药品的行为,由此而产生了家庭过期药品处理混乱的状态。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家庭过期药品的回收没有纳入相关部门的常规性工作,当然也就谈不上资金、人员等物质方面的保障。
在我国,回收过期药品最热闹的是很多地方开展的一年一度的“清理家庭小药箱活动”,在此时食品药品监管部门会组织一些药品经营企业回收家庭过期药品,企业会给准备一些小礼品回报市民。由于礼品价格不高,因此市民前来送过期药的并不多。显然,礼品的价值和市民的积极性有一定的关系。当笔者问到一位药店经理为何不能把所送礼品的价格相对提高一些时,经理回答回收过期药的奖励只能是象征性的,因为药品回收后都由相关部门统一销毁,药品回收没有经济效益,礼品花销太大企业难以承受。
而在平时,虽说药品经营企业也回收过期药品,但是并未大张旗鼓宣传,回收药品也是无偿的。药店要花费人工和场地,市民要花费时间到药店却得不到补偿,在这样的情况下过期药品回收点形同虚设。在药贩子“高价回收药品”的诱惑下,一些人就会为蝇头小利而迎合药贩子的需要,“二手药”也难免流向市场。
相比之下,一些发达国家对过期药品均有明确的定义。在日本,推销员会牢记家庭药品有效日期,及时上门更换;在英国,过期药品的处理与居民的个人诚信度挂钩,如果不规范处理就会被记上“不良记录”。而法国的法令更明确:企业必须负责或资助回收处理其所生产药品的废旧包装及所有未曾使用的药品。
由此看来,国家有关部门应尽快出台过期药品回收的专门法规,并设立一个由政府和企业、社会共同设立的过期药品回收基金。因为有了法规强制,回收的布局才可能更合理,回收家庭过期药品也更方便。
信息来源:中国药品流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