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局收回监管码运营权,阿里健康正交接
日期:2016/2/22
财新网(记者 李妍)
国家食药总局将通过公开招标寻找独立第三方运营药监码,这一第三方应是专业从事IT服务,但不涉及医药服务的企业。
一位国家食药总局内部人士对财新记者确认,国家食药总局将启动第三方来负责电子药监码运营,并已明确收回阿里方面的代理运营权,交接工作正在展开。
2月20日下午,国家食药总局发布公告称,暂停执行电子药监码。公告表示,“鉴于国家食药总局已就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重要产品追溯体系建设的意见》(国办发〔2015〕95号)要求,对《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有关药品电子监管内容修订公开征求意见,现决定暂停执行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关于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全面实施药品电子监管有关事宜的公告》(2015年第1号)中药品电子监管的有关规定。”
目前,电子药监码的下一任具体负责单位尚未确定。上述国家食药总局人士称,“第三方应该是专业从事IT服务,但不涉及医药服务的企业,会通过公开招投标的方式施行。”
自从1月26日,药品零售企业起诉国家食药总局强推电子药监码事件之后,关于电子药监码的科学性、实用性,以及电子药监码的运营方阿里健康各类收费项目的合理性,对电子药监码信息的开发使用权利,都进行了激烈的讨论。
针对上述最新公告,阿里健康方面对财新记者表示,尚未接到国家食药总局要求停止提供监管网技术运维服务的通知。
2005年,国家食药总局开始推行“药品电子身份证”监管制度,并要求列入重点药品的生产、经营企业于2008年10月31日前完成赋码入网,未使用药品电子监管码统一标识的,一律不得销售。
香港上市公司、中信集团旗下中信21世纪(下称中信21)是药品电子监管码的具体操作者。2014年1月,阿里巴巴联手云锋基金,对中信21世纪进行总额1.7亿美元(约合10.37亿元人民币)的战略投资,收购后者54.3%的股份,阿里巴巴集团持股38.1%,云峰基金持股16.2%。
这起被誉为“天价收购”的案例曾引发资本市场各种猜疑,过去多年,中信21在医疗行业除了运营药品监管码,并无业务实体,业内普遍认为,阿里花费10亿元只为获得电子药监码的实际运营权。
但实际上,阿里方面并未从电子药监码上获得太多好处。一位知情人士对财新记者表示,电子药监码的合理运营模式应是阿里方面负责技术运营,国家食药总局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向阿里方付费。但实际上,这一模式并未真正落实。自2014年,阿里接手电子药监码以来,阿里方面并未有实质性的盈利项目,也并未从国家食药总局方面获得收入,但与此同时却备受医药行业争议。
上述知情人士透露,阿里方面已决定向国家食药总局移交电子药监码项目,目前,交接工作正在开展中。“这也并不意味着阿里的10个亿打了水漂,毕竟阿里通过中信21还拿到了国内第一张第三方互联网售药平台资质。”他认为。
CFDA和阿里健康启动监管网 开始为移交工作准备
中国网
2月20日,正处于风口浪尖上的国家食药监总局(CFDA)在周末发布《关于暂停执行2015年1号公告药品电子监管有关规定的公告》,宣布暂停执行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关于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全面实施药品电子监管有关事宜的公告》(2015年第1号)中药品电子监管的有关规定。
CFDA的新公告意味着,之前对药品生产、批发、零售企业纳入中国药品电子监管网的要求退回到2015年以前,不再继续要求药品电子监管网满足全品种全链条药品覆盖的追溯环境。根据《关于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全面实施药品电子监管有关事宜的公告》(2015年第1号)内容显示,CFDA规定,在2015年12月31日前,境内药品制剂生产企业、进口药品制药厂商须全部纳入中国药品电子监管网,2016年1月1日后生产的药品制剂应做到全部赋码。2015年12月31日前,所有药品批发、零售企业须全部入网。
为此,记者致电电子监管网技术服务商阿里健康,其公关部负责人表示,已看到CFDA公告,但尚未接到要求停止提供监管网技术运维服务的通知。
除了药监码是否继续推进外,CFDA与阿里健康的未来合作模式也是外界最为关注的。《中国医药报》此前曾报道,CFDA就药品电子监管网系统的后期运维方案,和阿里健康“已经有一段时间”的探讨。《中国经营报》的报道则称,阿里健康一直在和CFDA磋商和梳理运营权的问题。原因在于,光中国药品电子监管网的建设和运维费用就是一笔巨大的开支,而阿里健康在2015年上半年净亏损额达上亿港元。
有知情人士向记者透露,阿里健康在2015年就和CFDA开始讨论是否要改变现有的运维模式。最近,由于外部环境变化,这一讨论现在有了实质性的进展,CFDA已经和阿里健康建立工作小组,开始为移交电子监管网的系统做准备。
信息来源:医药精英俱乐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