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 突围者 魏锐利
日期:2016/4/6
建立了扎实的技术基础之后,魏锐利意识到,要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在一手抓医疗技术的同时,一手加大宣传力度:“我开微信公众号、开学习班、招进修医生,就是要让更多人记住长征医院眼科,知道我们治疗眼眶病的水平是国内数一数二的。”
魏锐利也积极参与线上医生交流。2016年2月1日晚8点,“杏树林云端大查房-甲状腺眼病临床病例讨论会”上线。截至3月1日,共有1231人参与相关讨论,41个疑难病例被提及和分享。
2015年12月12日,全国眼眶病诊断与治疗圆桌会议在上海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成功举办。这是自2000年来,该院眼科连续主办的第十三届眼眶病相关会议。
这次圆桌会议共有14个专题发言。魏锐利主讲其中7个,其涵盖的范围包括了眼眶及周边组织的解剖结构、常见眼眶病的诊断要点和治疗选择等。他还负责了手术视频的讲解——视频内容均来自他主刀的眼眶病手术。
当天会议结束时,魏锐利声音嘶哑,面容露出一丝疲惫,但他不断说:“我们还有很多独家技术。明年再来,有更多的新东西向大家展示。”
回顾魏锐利领导下的长征医院眼科,花费16年的时间,创造了一个现象级的“二级科室发展曲线”:从业内的普普通通,到眼眶病治疗的首屈一指。同行们似乎已达成共识,提及眼眶病,总会推荐“长征医院眼科”;而互联网只要搜索“眼眶病”、“眼眶肿瘤”等关键词,排名第一的也是长征医院眼科。
谈起“突围者”魏锐利,中国工程院院士汤钊猷的一段点评可谓恰到好处:
学科带头人需要具备7个素养:事业心与爱国心,基本功,创新精神,力争第一(快),善处逆境,团结人,体魄健壮。我以为这是长期痛苦磨练的结果。
眼眶疾病是眼科领域的难治病、少见病。眼眶附近解剖结构及毗邻关系复杂,诊断高度依赖于影像学资料。所以,眼眶病的诊治需要扎实的学科基础与多年经验积累。这使得不少医生望而生畏,知难而退。
同时,眼眶病手术对主刀医生要求极高,需要对脑外科、耳鼻喉科、颌面外科、整形外科等相关学科都有一定造诣。按照国际上的手术等级分类标准,至少有10年以上经验的医生方可实施眼眶手术,即使是高级别医生,每年也至少需50例的手术操作经验。但由于眼眶病发病率低,患者数量有限,很多医生缺少积累实际操作经验的条件。
将这样一个病种作为个人和科室的“主攻方向”,是魏锐利深思熟虑后的结果。
“上海眼科领域有几支老牌劲旅:第一人民医院的视网膜脱离手术、五官科医院的玻璃体手术,以及第九人民医院耳熟能详的整形手术等,都是享誉全国的特色品牌,是吸引患者的金字招牌。我必须做出差异。”魏锐利说。
作为中国眼眶病鼻祖宋国祥教授的学生,魏锐利师出名门、基础扎实。接任科主任时,他面临的最大尴尬是:病源不够。
他通过医院宣传科,主动给一些平面媒体提供选题、写稿;他积极参加上级单位组织的义诊、健康宣教;他响应领导号召,一次不拉地参与“医疗支边”——魏锐利做了很多“搏上镜”的事。其间,个人和科室推广的效果却一直不明显。

2008年,“好大夫在线”推出医患沟通服务。借助该平台,就诊后的患者可以给医生投票、写感谢信。医生则可以发表科普文章,在线回答患者提问或“加号”等。
这一次,魏锐利看到了一次全新塑造科室形象的机会,成为该网站实名注册的第一批“主任级”医生。
他认真填写、完善平台中的各类条目。在个人简介中,详细罗列了学习经历、擅长病种、手术特长,所有担任过的职务和奖励,以及编撰专著、SCI文章、所获科研基金等。
平均每周,他会发表一篇科普文章或就医指南。初期阶段,主题都和眼眶肿瘤、甲状腺相关眼病等相关。他还专门为病人撰写“就医指南”,并不断进行完善相关内容,目的是帮助病患快速、准确就医。
“这些文章能让患者一下子明白我的专长,找到眼眶疾病的诊疗答案。这就像相亲,媒人提供信息越多,两个人越容易看对眼。”魏锐利说。
他投入在互联网上的精力,与临床科研,相差无几。每天,至少登陆3次网站,查看有没有患者向他提问。他也会主动出击,抢答那些“暂未被回复”的问题,确保每天都会和患者互动。“会用互联网的患者很聪明,看到你每天登陆、有回复,就知道这个网站是活跃的,也会更积极地提问。”
天道酬勤。渐渐地,长征医院眼科病人开始络绎不绝。很多眼眶疾病患者通宵排队挂号,就是为了见到魏锐利。在眼眶疾病患者群里流传着这么一句话:看眼眶肿瘤,找“南魏北肖”。而“南魏”就是指上海长征医院眼科主任医师魏锐利。
目前,魏锐利每周有两次门诊,每次挂号病患至少40人。其中多数已经在互联网上向他进行过咨询。其中,疑难、复杂性眼眶病,如眼眶肿瘤、甲状腺相关眼病及眼眶爆裂性骨折等病例,占到2/3。
若在搜索类网站上,输入“眼眶病”、“眼眶肿瘤”、“甲状腺眼病”等关键字,排名第一的必是“长征医院”或“魏锐利”。
享受了互联网带来的实际效益,魏锐利用更高的热情来回报网络。
魏锐利在科室内大力推广,要求每个医生都“拥抱互联网”。他甚至把“开设医生个人网站、每个月至少发布1篇科普文章”,列为工作绩效的“必考题”。
“我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要想科室真正发展,就必须要每一个人都行动起来,形成一股合力。”魏锐利说。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触网,魏锐利在科室内开展了数次“互联网培训”课程。他本人亲自主讲。
2013年4月2日,“上海长征医院眼科”微信公众号开通。公开数据表明,这是上海范围内,以医院科室为单位开设的第一个公号。该公号以疾病科普为主,每日一更,科室众人笔耕不辍,吸引了大量“路人粉”。
除了医患沟通、医学知识传播等工具,魏锐利也使用杏树林病历夹等工具,用以积累临床资料。
近年来,移动技术+医疗的APP如雨后春笋。魏锐利总是“第一批”尝鲜者。顶峰时,他的手机里装着10多个医疗类APP,全面体验过后,大浪淘沙,他只留下操作最简单、影响最大的软件工具。
“目前看,移动+医疗最成功的体现,是方便医生,使其工作更便捷、有效率。”魏锐利介绍。长征医院眼科整理眼眶病病理资料,坚持4年有余,还积累了十几年的眼眶病人手术前后对照照片。“病历夹”等移动医疗工具的出现,让采集、整理专业病例信息,愈加快捷、有效。
通过移动医疗工具,医生还可以很方便地把病理信息分享给其他人,请教、讨论和学习病例,在保护患者隐私的前提下,提升诊疗效果,指导了年轻医生和基层医生。
2015年9月中旬,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魏锐利从“分级诊疗制度”中,又看到了机会。
2014年后,眼科规模化、舰队化、集团化发展的趋势,逐渐明晰。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和上海铁路中心联合组建上海市复明中心;六家医院联手打造上海交大视觉科学中心。同时,民营医院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上海长征医院周边就有13家眼科专科医院。
群雄逐鹿之下,魏锐利借助互联网工具,策划、组织互联网版“名师带教”,打造自己的“转诊渠道”。
2016年2月1日晚8点,“杏树林云端大查房-甲状腺眼病临床病例讨论会”上线。截至3月1日,共有1231人参与相关讨论,41个疑难病例被提及和分享。
“基层医生鲜有外出学习的机会。通过互联网,他们能直接和大牌专家对话,学习到常见眼眶病的诊断和治疗,特别是结合实际的病例进行讨论,平时积累的问题能得到有效答复。疑难病不再难,学习更接地气了。现场提问和讨论很踊跃,每个题目都是涉及临床实际问题,有意义,我讲得很开心,感觉和大家距离更近了。”魏锐利说。
在讨论结束后,许多基层眼科医生小窗魏锐利,希望互加微信。魏锐利认为,这给以后互送病人打下良好基础。
“政府推行分级诊疗,像眼眶肿瘤、甲亢突眼等疾病,基层医院做不了,就需要往上转诊。”建立了技术门槛之后,魏锐利意识到,要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在一手抓医疗技术的同时,一手抓宣传,“开微信公众号、做网站,组织各种线上线下的学习活动,就是要让更多人,无论患者还是医生,都记住长征医院眼科的特色是眼眶病。”
1989年,前辈楼月芳教授给上海长征医院眼科定下了发展方向:以专科疾病为特色,眼眶病首当其冲。而当时,科室每年的眼眶手术量仅为几十例。

随着治疗有效率的提高,科室名声大震,慕名而来的患者也越来越多,上海长征医院眼科的各项业务指标“超预期”发展:与2010年相比,2014年科室手术量增加了86%,门诊量增加了117%,平均住院日控制在5天以内。
长征医院眼科目前是国内较少的能够开展多种眼眶手术的单位之一。2014年,科室每年眼眶肿瘤手术量在400—500台。同期,上海某些三甲医院一年仅有一两例眼眶肿瘤手术。与此同时,学术力量也蓬勃发展,发表的与眼眶疾病相关的的论著数量,也位于全国第二位。
2015年下半年,魏锐利给拟定了一个新计划:加强科室在白内障、近视眼手术方面的宣传和专业讨论。他选择的工具仍是移动医疗APP。
“互联网的传播力度是指数级的。拒绝互联网的人,等于关上了飞速发展的大门。现在人人都有智能手机,更是方便了信息的精准到达。所以,我对自己的计划充满信心。”魏锐利说。
信息来源:医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