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董氏儿科到底为何如此受欢迎呢?
跟着小仙女一探究竟
☞辨病精准,方能医技精良
这还要追溯到1958年,在上海麻疹传染流行时,董廷瑶对并发肺炎、脑炎甚则死亡的重危病儿的有效治疗。
董廷瑶,被中医儿科界尊称为当代中医儿科泰斗,是全国首批名老中医,上海市中医文献馆首任馆长。
“要治疗这类患儿,就要使疹毒‘透出来’。”董廷瑶仔细观察患儿病情之后,由此推理麻疹之毒以透发自内至外,这是毒向内陷的后果。故采用解毒活血汤对患儿进行治疗,最后效果显著,麻疹患儿的死亡率快速下降,达到了零死亡率。
后来提出的“麻疹以透为先”治则,依据的正是董氏儿科多年沿袭的“推理论病,推理论治”学术思想。在长达200余年历史中,董氏儿科传承人根据天、地、人、外界、自然和身体内在的因素,来分辨致病本源,明确疾病发生的机理,然后做出治疗原则。
董延瑶在长达80年的调治儿病中强调儿科望诊,提出“明理、识病、辨证、求因、立法、选方、配伍、适量、知变”的临证九诀,在之后儿科疾病的诊治时,为整个家族的治疗给出一整套完整的辨证思路。
☞用药轻巧,重在脾胃调治
现在的董氏儿科继承了祖辈们的学术精华,并不断临床实践,验证总结,在此基础上创新发展,创新了很多小儿外治法,创立诸多治疗思路和法则,如活血透疹法治疗麻疹、清营转气法治疗川崎病、疏透理脾法治疗过敏性紫癜等。董幼祺认为,只有不断创新发展,适应新的时代变迁,疾病谱的变化,才能将一门医术发扬光大。
董幼祺,董氏儿科第六代传人,中华中医药学会儿科分会副主委,全国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对人们来说,医生最让人津津乐道的也许就是他的妙手回春的故事。曾有9岁男孩患上胆囊水肿,治疗无用。董幼祺只开了两服汤药,孩子服药半小时以后就可以进食了。几天后复查,胆囊水肿的状况居然消失了。“就一服药呀,董医师医术太奇妙了。”孩子家人事后也不禁这样感慨。
“轻、巧、简、活、廉、效”简单的小儿用药六字诀在这个病例上发挥得炉火纯青。董幼祺说,小儿脏腑气血功能处于幼稚阶段,调治脾胃是儿科疾病治疗中的重要环节。董氏儿科在用药时,将“轻”字列于首位,认为用药贵在轻灵、和平,千万不能伤到胃气。
小仙女也终于知道为何它传承至今“一号难求”了。儿科常被医学称之为“哑巴科”,只因小孩子难以表达自己的症状,一旦家长描述差之毫厘,医生的治疗判断就谬以千里。然而,董氏儿科凭借望诊为重、推理论病,下药轻细,治疗务求见效等特点誉满杏林。
☞“医”脉相承,当属德行第一
在董氏儿科,进门弟子首先要具备第一条就是有医德。董幼祺说,中医药学博大精深,学好一门医术极其难,要熟记的药物、药效和疗法多不胜数,因此,需要学习者能锲而不舍的学习,不断地领悟,精益求精。
从宁波、上海分别成立董氏儿科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研究基地,到建立全国及浙江省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乃至上海“海派中医流派传承研究基地—董氏儿科”等学术研究传承平台。董氏儿科之所以得到社会的认可,始终与锲而不舍、精益求精的“董氏”精神密不可分。
每年有大批基层医生,海外留学生,省基层名中医来到宁波市中医院跟随董幼祺学习进修,跟师临证,研究经典,整理医案,挖掘总结临床特色和学术思想等。临床、科研、教学三位一体的董氏儿科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研究基地正在多渠道开展学习与继承,努力形成培养传承型人才“流动站”。
希望董氏儿科能培养更多的青年中医,将董氏儿科传承发扬下去,咱们宁波中医发展越来越好,越来越壮大,让广大市民生活越来越好。
信息来源:宁波中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