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峰会邀请了来自知名跨国药企和国内制药工业以及药品流通行业巨头在内的200余人参加,特邀嘉宾几乎都是行业内的领军人物,在这些大咖的观点碰撞中,也给与会者带来了一场兼具创新和思辨的饕餮盛宴。
在36小时四场主题沙龙中,近50名嘉宾就“医药分开”“两票制”“互联网+”、基层医疗、工商合作等药品流通行业关注的热门话题进行了讨论,在这些思维的碰撞中,行业的发展方向和发展脉络愈加清晰。
医药分开 在“医药分开”主题沙龙环节,包括百洋医药集团董事长付钢、心医国际首席战略官、中欧国际MBA导师李耀、中美上海施贵宝制药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傅旭东、天津金耀集团天药销售有限公司董事长陈永刚、康乐保(中国)医疗用品全国商务总监崔泽辉、罗氏诊断产品(上海)有限公司王东、丹麦灵北制药有限公司全国商务总监王亮、BD大中华区渠道管理部总监王彤、施维雅(天津)制药有限公司王倩、倍通数据集团董事长兼CEO Jennifer Huang等在内的医药互联网、医药工业、药品流通、医药营销等在内的领军人物分别站在各个行业的角度对“医药分开”话题发表了各自的看法。
他们的观点普遍认为,我国多年来的“以药养医”造成了医院的逐利机制,本该是治病救人的药品却成了医院逐利的工具,造成了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切断医和药之间的联系,实行“医药分开”是必须的,是大势所趋。
“互联网+药品流通” 在“互联网+药品流通”主题沙龙环节,北京融贯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总裁陈长清、原国务院医改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房志武、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药品政策与管理研究中心研究员陈昊、安斯泰来制药(中国)有限公司副总裁张鸿、武田药业(中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孙超、参天制药(中国)有限公司全国商务总监常欣、以岭药业营销中心副总经理纪珍强等医药行业领军人物对“互联网+”、医药电商、PBM模式以及GPO模式对药品流通行业的影响展开讨论。
在“互联网+”的形势下,医药工业企业主要关注点在于对全国的市场进行细分以迎接接下来全新的挑战,当然更重要的还是关注产品本身给患者带来的价值;医药互联网公司则在国家“互联网+”的政策春风下,加强各方的合作及业务拓展;在“互联网+”的大环境下,多年来关注社保与药品流通领域的原国务院医改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房志武也表示“对未来中国的医疗产品充满信心”,并且目前他也在积极探索PBM模式在中国的落地;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药品政策与管理研究中心研究员陈昊是药品招标领域的专家,他关于中国GPO模式对医药和流通企业影响的观点让与会者印象深刻。
工商对话 在工商关系演变与新应对方案主题沙龙环节,中国医药商业协会副会长陆银娣、上海励奥医药贸易高级商务优化经理袁蓓、大昌洋行(上海)有限公司渠道管理部副总经理吴清华、上海医时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管杰、上海倍通医药科技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洪晖、天津天士力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总经理温小凌等业内大佬针对医药工业和商业之间关系的演变以及对未来的应对进行了交流和分享。
他们都是在行业内有丰富经验的权威人士,对医药工业和商业都有着深入的了解,对于目前政策和趋势对行业的影响,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感同身受,比如处方药零售,利用“互联网+”来拓展渠道、探索新的合作模式,医药代表的作用等等,并提出了自己的应对方案。最终的结论是要想在未来激烈竞争的市场中分得一杯羹,解决之道就是“工商合力”。
第三方物流 “两票制” 基层医疗 在最后的一场主题沙龙时,讨论的话题从第三方物流到“两票制”,再到基层医疗,几乎涵盖了所有行业所关注的热点话题,将这次峰会推向了高潮。赛诺菲(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副总裁夏春、费森尤斯卡比华瑞制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健、雅培中国上海斯发医药有限公司董事长徐起鼎、阿斯利康(投资)中国有限公司全国商务执行总监陈晖、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高级全国商务总监樊杰、中美天津史克全国销售总监彭志军、默克雪兰诺(北京)医药经营有限公司全国商务总监金巍、吉利德(上海)医药科技有限公司全国商务总监董清、拜耳医药保健品有限公司商务部全国项目总监张靖川等知名跨国药企高管对新形势下新挑战的应对方法献计献策。
对于第三方物流进军医药行业,他们认为制药企业的优势首先在于研发和生产,其次是专业传播,而仓储物流等对于物流行业来说更具有先发优势,怎么把患者和药品连接起来是流通行业最擅长的。随着行业的不断发展和更加细分,一些专业的第三方物流进入医药行业,提升了服务的质量和效率,也能更快地推动药品流通行业的转型和升级步伐。对于“两票制”的影响,主流观点在于“压力增大”,紧急审计增加了很多工作量,对于经销商的管理也充满了考验,但是对于政策肯定还是要积极执行的。对于基层市场的机会,各大药企都在分级诊疗政策的推动下积极布局基层渠道是毋庸置疑的,虽然过程是艰辛的,但前景还是值得期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