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医信CEO 陈中阳
驱动之争
在医疗领域,一直有“医疗信息化发展是技术驱动还是业务驱动”的争论。在宣武医院信息化建设的探索中,也会遇到这样的疑问:信息化建设该由谁来主导,是业务需求部门,还是信息技术部门?抑或是“一把手”工程?
李嘉认为,医院信息化建设要从临床业务的需求出发——业务需求方提出临床存在的问题,由信息部门引领解决,信息部门和业务部门紧密配合,随时反馈改造效果,实现持续改进。
而在这个过程中,医院高层要站在医院信息化建设乃至整体发展的角度,综合考量业务部门的需求,进行顶层设计。在这个意义上,医院信息化建设又是“一把手工程”,医院领头人要拥有对信息化建设的前瞻眼光和国际化视野,同时清楚了解医院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并有依靠信息化来解决这些问题的迫切欲望。“信息化建设需要巨大投入,这需要一把手统筹完成。”梁志刚说。
在梁志刚眼里,驱动之争更像是一个悖论,两种路径像一把剑的两个刃,既对立又统一。信息技术是保障系统安全平稳运行的手段;但技术再先进,最终要以满足医生、护士和患者的需求为目标。“业务、技术合二为一,互相依存、彼此促进、共同发展。”
当然,无论以何驱动信息化,对于医院来讲,信息化建设归根结底是为患者服务。
“医院不是为信息化而信息化,单纯的技术进步不一定能够在实际工作中,对医疗场景有更大的应用。”梁志刚说,医院作为一个相对特殊的地方,信息化要保证医护人员有更好的工作环境,促进更精确的诊疗措施和治疗手段的应用。“提升医院的服务水平,保证患者安全,这是我们做信息化建设的出发点。”
尽管在外界看来,宣武医院为通过HIMSS7可谓殚精竭虑,但在院方看来,能否通过HIMSS7并不是最重要的,“以评促建”是医院评级的初衷。
梁志刚谈到,医院要做好内涵建设,要通过最先进的标准来提升医院的服务能力、运行能力、安全保障能力。“过七级不是目的,这只是一个过程或者是手段。”
赋医疗以“智慧”
透视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医疗信息化在整个医改中的比重越来越大。分级诊疗、医保信息互联、医联体和三医联动等医改工作,信息化手段都成为强大的助力。无论是李嘉、梁志刚还是陈中阳,都正在目睹,医疗信息化正在给医疗带来前所未有的改变。
“全”“易”“精”或许可以涵盖李嘉理想中的大数据医疗应用场景。“全”意味着要建立覆盖患者一生的健康数据集合;“易”表达出患者数据调取的便捷性,医院可以通过任意一台电脑调取他一生的数据,“无论他在宣武医院就诊,还是在其他的医院就诊”;此外,数据精确性异常重要,医院采集数据要进行结构化的筛选和处理。
到目前为止,这样的目标还无法企及。陈中阳认为,问题的关键在于数据的采集与存储,如今患者数据还局限于大医院内部或者医联体之间,数据共享依然存在壁垒。
陈中阳说,数据的更大范围共享、集合、处理,在技术上已经不是问题。医院之间的数据互通需要医疗机构之间打破藩篱。
此外,在医疗机构全面推进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HIS系统也在成为一个瓶颈,推倒重建还是平台治理,需要医院实际情况做出抉择。
在陈中阳的方案中,医院信息系统应该具备智能化、标准化、高可扩展、全流程监控等特质,在支持院内临床信息管理的同时,兼顾院内外其他信息的集成应用,实现电子医嘱、电子病历、区域协同功能集成。基于此,可以构建智慧医院信息平台,对各类繁复的信息进行结构化处理和标准化、多维度的展示,为运营管理决策、临床决策以及临床科研应用提供数据基础。
当然,理想中的大数据应用场景不会局限于医院内。随着公立医院改革的纵深推进、医联体不断拓展、私营连锁诊所不断涌现、集团化医院愈发庞大,远程医疗信息系统拥有更广阔的应用空间。
从院内到院外,从区域医疗卫生到“医疗+互联网”,医疗大数据在不断拓展。在陈中阳眼中,集中如此庞大的数据可在应用领域实现更大的价值,而价值的核心是为医疗以及患者服务。
信息来源:健康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