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我们内科、外科、检查等医务人员都集中在同一区域,使问诊、转诊、会诊、检查和宣教五者之间只有‘一步之遥’。”袁海鸿介绍,临床中心“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同一地理位置,既具备专科功能又能进行多学科协作,相当于医院里汇聚了一个个专科医院,各科之间随时能进行小规模的MDT。
资源的优化组合,带来了丰硕的回报:改善了患者就医体验,提升了医院的效率,促进了学科发展。以消化内科为例,虽然仍是9名医生的配置,但是内镜检查、内镜手术的数量实现了翻番。2017年,消化疾病诊疗中心开展胃肠镜检查近三万例,内镜下治疗2000余例,门诊人次3.5万,胃早癌检出率达到40%,屡创新高。近年来,消化学科组群踏上了发展的快车道,学科间的协同更加顺畅,消化病学也荣膺浙江省县级医学龙头学科。
谈到进行学科整合的经验,袁海鸿总结了三点。一、以患者需求为导向,医院所在地必须有相当数量的病源,才能支撑学科的临床工作;二、以医院能力为参照,必须以医院能解决的常见病、多发病为重点,这样才有可持续性;三、坚定信心,建设过程中肯定会遇到一些因学科利益而产生的阻力,院长和领导班子一定要坚定立场,“看准了就要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修外功 用共享带动区域发展
作为区域医学中心,辐射优质资源、带动周边发展,自是责无旁贷。
2009年,余姚市人民医院组织成立余姚市临床检验中心,为全市所有公立医疗机构和部分民营医疗机构提供临床检验服务。由一家权威医院提供检验服务,不仅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还减少了医疗资源的重复投入,提升了检验质量。
随着检验科作为区域资源共享试点的成功,余姚市人民医院相继建立了医学影像会诊中心、心电会诊中心、消毒供应中心。
“共享”,是袁海鸿在接受健康界采访时多次提到的一个词,“凡是能数字化的检查,都可以尝试共享。” 在余姚市政府的指导下,引入市场机制,余姚市人民医院在区域医疗服务共享体系建设上作出了重大贡献。
余姚市人民医院还积极探索医共体建设。“我们现在要帮扶下面的中心卫生院,提高他们的服务能力、医疗质量、医院管理。整体提升医共体成员的运行效率,控制医保支出,通过医保节约进一步提升医院职工的待遇,在这些方面,我们已经有了非常好的基础。”袁海鸿说。
医共体内医院优先使用医技共享平台。目前,余姚市人民医院更希望提升基层的临床能力,提高其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能力,医院计划派医生团队参与基层医院的科室建设。“基层负责常见病、多发病诊治,我们负责疑难危重症,真正形成一个良好运行的分级诊疗体系。”对于这一点,袁海鸿充满信心。
开眼界 通过参评JCI接轨国际
作为一家县级医院,是否有必要提出与国际接轨?袁海鸿的答案是肯定的。
这首先源于余姚的地域、人口特点。作为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余姚有浙江“千人计划”产业园、宁波中意产业园,是中国机器人峰会的永久举办地,区位优势让余姚集聚了大量海归人才,有大量的海外交流。作为区域医学中心,必须满足多层次、多元化的医疗需求,打造与国际接轨的医疗服务品质、医疗服务模式。医院把参评JCI作为接轨国际的重要路径。
袁海鸿认为,作为现代医院的管理者,应聚焦三个领域。首先是患者安全,没有这个底线,其他都无从谈起;其次是医疗技术、服务能力、学科能力;第三是管理效率、运行效益。而JCI,是评价这一切的“金标准”,“是对医院管理,特别是中国式医院管理的再造”,袁海鸿把JCI提到了重塑行业管理的高度。
余姚市人民医院从2014年8月开始备考这场“全球医院最难的考试”,召开动员培训会、邀请专家指导、外出学习、模拟评审、回顾总结,经过500多天的全员努力,2016年3月,医院正式通过JCl认证,成为我国第56家通过该认证的医院。2017年,医院拿到当年初发布的第六版JCI认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