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营业收入(百万美元):26592
2017年营收:5.9%
研发费用:10554(占总营收13.8%)
2017年,强生医械业务一改2016年的下降态势实现复苏,同比+5.6%。与排名第三的GE拉开了70亿美元的差距。
主要因为眼科业务并购合并和心血管业务的上升。
关键业务构成:
-
外科手术业务占比35.9%,同比+5.3%;
-
曾经最强势的骨科业务占比34.8%,同比-0.8%,主要是脊柱业务(-4%)下滑影响;
2017年7月,对脊柱外科手术公司Sentio的收购,让强生进军微创脊柱外科领域。
-
眼科业务占比15.3%,表现优异,同比+45.9%,得益于对雅培医疗光学子公司AMO的收购业务;
-
心血管业务占比8%,同比+13.4%,由电生理业务驱动;主要是由房颤治疗业务和THERMOCOOL SMARTTOUCH®导管业务增长。
-
糖尿病护理业务占比6%,同比下降9.7%。
2018发展趋势:
为了应对行业重大变化,寻找新的增长点,强生未来发力的方向是手术机器人和数字手术解决方案。
2017年营业收入(百万美元):19116
2017年营收:+5%
研发费用:4803(占总营收4%)
2017年,对于GE来说是剧变的一年。
第四季度,集团亏损近百亿美元,股价几乎腰斩。全球CEO换帅,高层面临重大的人事动荡。业务架构重置,聚焦三大核心业务——发电、航空和医疗。
但在集团巨额亏损下,GE的医疗业务却一枝独秀。营收增长相比2016年,甚至还要高1%,利润+9%。
就区域来看:
2017年第四季度,GE医疗业务中,医疗保健系统同比+6%,生命科学同比+7%。
GE CEO John Flannery称,GE集团财报不尽如人意也是因为在新业务的布局,GE在2018年的表现将远好于2017年。“卖卖卖”后,业务聚焦后的GE医疗业务也许能够更上一层楼。
2018发展趋势:
西门子医疗 (Siemens Healthineers)
2017年营业收入(百万美元):16344
2017年营收:+2%
研发费用:5164(占总营收6.2%)
相比GE集团市值遭遇滑铁卢,西门子市值增长了14.4%至1192亿欧元,2017年较上一个财年获得历史性成功。
2017年,西门子医疗业务也表现不俗,利润为所有业务中最高,达到25亿欧元。
主要来源于影像业务,营收增长创下历史记录。其中,有11%的营收来源于先进疗法部门;但诊断业务拖累其医疗整体营收。
进入第三季度,西门子医疗也开启了整合之路,收购美艾利尔旗下子公司Epocal,强化POCT领域。
就区域来说:
欧洲、中东、非洲增长最快,其次是澳大利亚、亚洲。其中,一半以上营收增长来源于中国,订单量+9%,营收同比+12%。
2018发展趋势:
-
西门子努力重振诊断业务部门,营收期望估计为4%-6%。并且推出重磅实验室设备产品牌Atellica,对其寄予厚望,用以挑战罗氏和雅培主导领域;
-
为了加码分子检测和精密医学领域,2017年12月,西门子医疗完成收购从事传染病检测试剂盒的开发的Fast Track Diagnostics公司。
-
西门子已经开始全面打响数字化战略,产品线几乎全加入数字化转型,为此建立一个数字化整合产品线、职能和区域的新架构。
-
在AI布局上,2017年12月底,西门子与腾讯达成“互联网+医疗”合作协议,共同推广医疗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在医疗诊断领域的发展和应用。
-
在3D方面,西门子与3D打印软件服务商Materialise合作,向世界各地医院推广3D打印软件。
雅培医疗 (Abbott Laboratories)
2017年营业收入(百万美元):15941
2017年营收:+58.6%
研发费用:2235(占总营收8.2%)
2017年,雅培与圣犹达、美艾利尔的报表正式合并,获得战略性并购成功,使其同比+58.6%,领跑所有医疗巨头,上升3名。
此外,大手笔的研发投入也是雅培成功的关键。
在雅培医疗业务中,
-
心血管业务同比+97.3%,一方面,雅培和圣犹达两家报表合并之后优势显现,另一方面,Rx插入式心脏监测仪(ICM)等新产品上市获得良好的市场反响。
其中,美国市场同比+130.1%,国际市场同比+76.3%;
-
诊断业务同比+16.7%,主要来源于传染病试剂和i-STAT®手持系统增长。雅培与美艾利尔财报仅合并2个月,带来的5.4亿美元营收还是相当可观的。
美国市场同比+26.5%,国际市场同比+12.5%。
-
糖尿病业务也表现出色,同比+23.8%,主要来源于雅培革命性治疗糖尿病的CGM系统 FreeStyle Libre。营收增长主要来源于国际市场,
美国市场同比+2.1%;国际市场同比+32.4%;
2018发展趋势:
-
圣犹达与雅培的血管业务相结合,将雅培带入一个新市场——神经调节治疗慢性疼痛和运动障碍。
-
实验室诊断平台Alinity™以及信息化产品AlinlQ预计将在2018年中国上市。
-
为了继续保持糖尿病市场优势,2017年10月,雅培推出首款智能手机兼容可植入心脏监护仪(ICM)——Confirm Rx;
-
雅培在中国市场还需要继续强化。
2017年营业收入(百万美元):12444
2017年营收:+9.9%
研发费用:787(占总营收6.3%)
近年来,史赛克一直保持着高速增长,2017年同比+9.9%,在巨头前十中增速保持在前三。
-
医疗手术部门是史赛克占比最大的部门,也是增速最快的部门,同比+13.4%。
6月,史赛克以7亿美元收购了加拿大医疗成像企业NOVADAQ Technologies,补充了史赛克先进的成像产品组合,增强跨专业手术的可视化。
-
骨科业务同比+6.5%,主要来自于创伤和四肢以及膝关节的强势驱动。
-
神经脊椎业务中,脊柱业务是史赛克所有业务中唯一一个处于下滑态势的业务。而神经业务同比+13.4%。
区域方面:
美国地区:同比+10.1%,医疗手术部门同比+13.6%;骨科业务同比+6.6%,神经脊柱业务同比+8.2;
国际地区:同比增长9.4%,医疗手术部门同比+13.4%;骨科业务同比+6.5%,神经脊柱业务同比+8.3.
2018发展趋势:
-
2017年11月,上市Serrato™胸腰椎椎弓根螺钉,作为Xia®3脊柱系统的一部分,未来继续加码脊柱业务。
-
2017年12月,史赛克表示将以6.62亿美元收购Entellus医疗,拓展耳鼻喉科微创治疗业务。
-
2018年1月,史赛克与3D Systems合作,通过VSP(虚拟手术规划)和颅脑颌面解剖模型提升治疗效果。
2017年营业收入(百万美元):12210
2017年营收:+5%
研发费用:11414(占总营收21.2%)
2017年,罗氏诊断营收122.1亿美元,同比+5%,但因雅培并购和史赛克医疗手术部门强势增长,名次下滑2名。
在IVD领域,营收超对手雅培诊断、丹纳赫诊断两倍之多。
研发是其成功的关键之一,研发占比21.2%,位列全球医疗公司之首。
在罗氏诊断业务中,
-
中心实验室和POC诊断事业部是营收的主要贡献者,同比+7%,主要受免疫诊断业务增长(+13%)驱动。其中,中国市场增长21%;
-
糖尿病管理业务连续三年下滑,一直迫于美国市场降价压力;
-
组织诊断业务表现最好,同比+11%,伴随诊断业务+13%。
亚太地区是罗氏业务增长的主要推动力,免疫化学业务是主要贡献者。中国市场几乎占据了销售增长的一半份额,糖尿病业务也在持续增长。
2018发展趋势:
罗氏同时拥有诊断+制药的优势,通过诊断、靶向治疗和药物组合改善治疗效果,让精准治疗成为现实。
数字化医疗、个体化医疗是罗氏未来不断发力方向:
飞利浦医疗 (Philips Healthcare)
2017年营业收入(百万美元):11917
2017年营收:+2%
研发费用:1978(占总营收11.1%)
2017年,飞利浦同比+2%,增长相对较慢。下降2名。
医疗的两大核心业务——诊断和治疗业务、互联关护及医疗信息化业务,占据了飞利浦整体营收的57%。
区域方面,
主要受中东地区、中国、土耳其、拉丁美洲和中东地区所拉动。发达地区如西欧、北美的销售数据反映平平,增长幅度较低甚至出现小幅下挫。
新兴地区市场需求增幅明显,需求量大;
发达地区市场渐趋成熟,增幅放缓,在某些地区甚至因经济倒退、国家医保体系支出控制等问题,导致市场出现萎缩情况。
2018发展趋势:
-
飞利浦致力于开拓新技术。
2017年就先后通过收购 CardioProlific 和 Spectranetics 进一步拓展飞利浦在心血管全球图像引导治疗领域的市场优势。
-
未来,飞利浦大部分产品将基于人工智能。
目前,在飞利浦全球有60%的研发人员专注于软件开发,其中大部分研究员同时从事人工智能研究。
-
中国市场,全面布局分级诊疗。
飞利浦正在开发基于云平台的解决方案,如:通过建立区域影像中心和专病临床数据库,有助于实现资源共享和诊疗均质化。Access CT采用飞利浦iDose4 第四代迭代技术,为基层医疗机构提供了功能卓越的精准诊疗解决方案
2017年营业收入(百万美元):9048
2017年营收:+7.9%
研发费用:997(占总营收11%)
波士顿科学2017年依旧保持良好发展势头,同比+7.9%,排名上升一名。
在波科医疗业务中,
2018发展趋势:
-
2018年,波科也将继续扩大产品组合,营收目标将会定在96.5亿美元到98亿美元之间。
-
全降解支架、瓣膜病介入治疗、心力衰竭、用于远程监控的可穿戴心脏器械以及高血压介入治疗都是其未来的研发方向。
2017年,波士顿科学完成对瑞士结构性心脏病公司Symetis的收购。Symetis的TAVI系统用于治疗主动脉瓣狭窄的高风险患者。
2017年营业收入(百万美元):8651
2017年营收:+10.6%
研发费用:1128.8(占总营收6.2%)
丹纳赫成为2017年医疗行业的一匹黑马,同比+10.6%,打败BD,跻身全球前10。
在丹纳赫医疗业务中,
区域来看,
中国和印度这两个新兴市场继续保持高位增长,位居榜首。而在发达市场,丹纳赫看到美国和西欧的涨幅都在中位数以上。
2018年发展趋势:
BD医疗因美国、欧洲地区销量疲软,2017年业绩下滑,同比-6%,加上还未并入巴德公司财报,掉出医疗巨头前10,以5亿美元的差距排在丹纳赫之后。
从2018财年第二季度起,BD的财报将加入介入业务板块。该部分涵盖巴德的大部分产品线。巴德的其余产品则被归入医疗业务板块。如果BD和巴德全球财报合并,营收约增至160亿美元,将直接改变医疗器械巨头们的位次排名,名次直击前8!中国市场营收将达10亿美元。
因此,我们也期待2018年,BD能上演强势逆袭的故事,搅局全球前10的排位。
信息来源:医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