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两会”医药行业点评: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提升健康保障水平
日期:2018/4/2
新华社北京3月20日电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圆满完成各项议程,产生新一届国家机构组成人员后,20日上午在人民大会堂闭幕。
大会号召,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一中、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勠力同心,锐意进取,为完成本次会议确定的任务,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两会”医药行业相关报告内容
一. 过去五年主要工作回顾:
1.基本医保体系: 基本医疗保险覆盖 13.5 亿人,织就了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保障网, 人均预期寿命达到 76.7 岁。
2.取消药品加成,药审改革获突破: 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医疗保险制度,实施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改革,全面推开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取消长期实行的药品加成政策,药品医疗器械审批制度改革取得突破。
3.基本医保补助标准提高: 居民基本医保人均财政补助标准由 240 元提高到 450 元,大病保险制度基本建立、已有 1700多万人次受益,异地就医住院费用实现直接结算,分级诊疗和医联体建设加快推进。
4.食药监管强化风险全程管控: 改革完善食品药品监管,强化风险全程管控。
二. 2018 年医药行业相关工作建议:
1.医疗行业推进“互联网+”: 做大做强新兴产业集群,实施大数据发展行动,加强新一代人工智能研发应用,在医疗、养老、教育、文化、体育等多领域推进“互联网+”。
2.加强癌症等重大疾病防治公关: 强化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启动一批科技创新重大项目,高标准建设国家实验室。鼓励企业牵头实施重大科技项目,支持科研院所、高校与企业融通创新,加快创新成果转化应用。国家科技投入要向民生领域倾斜,加强雾霾治理、 癌症等重大疾病防治攻关,使科技更好造福人民。
3.“三医”改革继续推进: 深化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协调推进医疗价格、人事薪酬、药品流通、医保支付改革,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质量,下大力气解决群众看病就医难题。
4.积极扩大消费、 提升领域开放水平: 支持社会力量增加医疗、养老、教育、文化、体育等服务供给;全面开放一般制造业, 扩大电信、 医疗、教育、养老、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开放。
5.实施健康中国战略: 提高基本医保和大病保险保障水平,居民基本医保人均财政补助标准再增加 40 元,一半用于大病保险。扩大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范围,把基层医院和外出农民工、外来就业创业人员等全部纳入。加强全科医生队伍建设,推进分级诊疗。继续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人均财政补助标准。改善妇幼保健服务。支持中医药事业传承发展。
相关内容点评如下:
提升医疗领域“互联网+” 水平: 医疗领域推进“ 互联网+” , 旨在改善医疗监管系统, 提高医疗服务效率,提升患者看病体验度。 同时将深刻影响行业运行生态: 就医流程、药品流通及监管、 网上药店业务、 分级诊疗等都将受益于此。 此外, “互联网+” 还能通过信息化技术手段对老龄化和各种慢性病实施有效管理, 有利于疾病预防, 降低医保医疗费用。
加强癌症等重大疾病防治公关: 针对疾病谱的变迁和临床治疗领域未满足的急切治疗需求, 将进一步加大科技创新和资源投入, 预计还会在政策端予以照顾倾斜( 优先审评、医保目录纳入) 等。
推进三医改革、提升医疗领域消费和开放水平: 今年行业领域内“ 两票制” 、仿制药一致性评价、 医保改革等改革工作仍将持续稳步推进;同时受益于居民消费水平提升,优质民营医疗服务企业迎来黄金发展期;同时为了满足居民急切临床需求,海外创新药审批准入将加快节奏,国内居民消费进口创新药与海外时间差将大大缩短。
实施健康中国战略: 居民基本医保人均财政补助标准在原有基础上再增加 40 元,一半用于大病保险,将有力地提升医保的保障支持水平和民生兜底功能。 加强全科医生队伍建设,推进分级诊疗: 有利于优质医疗资源在上下层级中流动,实现医疗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利用最大化。同时加强对妇幼保健医疗和传统中医药事业支持力度。
医保局来了!主导医改大洗牌
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发布,一夜之间,让整个医药界沸腾了!
按方案,主导医药市场政府部门的职责被重新洗牌。调整幅度之大,超出许多人想象。食药监总局撤销了,医改办没了,卫计委更名了,还有,医保局来了!
为统筹推进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改革,更好保障病有所医,方案提出,组建国家医疗保障局。
根据方案,国家医疗保障局的主要职责是:
拟定医疗保险、生育保险、医疗救助等医疗保障制度的政策、规划、标准并组织实施;
监督管理相关医疗保障基金;
完善国家异地就医管理和费用结算平台;
组织制定和调整药品、医疗服务价格和收费标准;
制定药品和医用耗材的招标采购政策并监督实施;
监督管理纳入医保范围内的医疗机构相关服务行为和医疗费用等。
以往卫生部门、人社部门争论不休的,药品采购工作究竟谁管这个问题,如今国家给出了答案,将由国家医疗保障局全盘接手。
早在2017年6月28日,国务院颁布《关于进一步深化基本医疗保险支付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强调其重要性和急迫性,将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提到了新的高度。
《指导意见》提出,健全医保支付机制和利益调控机制,实行精细化管理,激发医疗机构规范行为、控制成本、合理收治和转诊患者的内生动力,引导医疗资源合理配置和患者有序就医,支持建立分级诊疗模式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健康发展,切实保障广大参保人员基本医疗权益和医保制度长期可持续发展。
可见,如今,国家医疗保障局的成立,将极大的促进该文件的落实推进,对于医疗机构、药企都将带来非常重要的影响。
卫健委掌门人来了

(图片来源:中国网)
马晓伟被任命为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任。根据《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深化医改,组织制定国家基药制度,依然是卫健委的重要职责,马晓伟也成为第一任主任。
▍毕业于中国医科大学医疗系
公开资料显示,马晓伟1982年毕业于中国医科大学医疗系,此后一直在卫生系统工作,迄今已有36年。从2001年开始担任卫计委副主任,也是排名第二的副主任,负责规划与信息、基层卫生、妇幼卫生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等方面工作。
纵观马晓伟的经历,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都没有离开过医疗系统,可谓是医疗专业人士。他不但在医疗主管机构工作多年,还曾在医院工作过,先后任医院的副研究员、副院长、院长、党委书记等职务,对医院的运营管理及医务人员的境况都有相当的了解。
18年的国家医卫部门管理经验,马晓伟对医改有着深层次的认识。
▍强调分级诊疗,事关医改成败
在2015年全国两会上,马晓伟曾经在医卫界政协委员的联组会议上表示:实现分级诊疗关键是首诊,“老百姓去不去,关键看人,不是钱的事,更不是行政命令能解决的,难就难在这。”
2016年4月,在接受新华社采访时谈到,建立分级诊疗制度是从根本上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基础性制度设计,事关医改成败。
2017年3月,接受新华社采访时谈到,要将县域内就诊率提高到90%左右,基本实现大病不出县。支持县级医院(含中医院)业务用房建设,加强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标准化建设,到2020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达标率达到95%以上,打造30分钟基层医疗服务圈。
▍全面实施临床路径
同时谈到,“十三五”期间要全面实施临床路径,加强重大疾病规范化诊疗管理;以抗菌药物为重点推进合理用药,加强处方监管,提高临床用药的安全性、有效性。
▍重视儿科药审评、生产
2016年4月,接受新华社关于“儿科医生短缺”采访时谈到,要采取加强儿科医疗服务体系建设等措施。并表示,儿童不是成人的“缩小版”,对药品剂型、剂量、方便性的要求更高。
将会同食药、工信等部门采取加快建立申报审评专门通道、招标定点生产、鼓励优先生产、强化质量安全监管、指导合理用药等措施,保障儿童用药。
信息来源:英特集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