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取消二次议价、改革药占比控费
日期:2018/4/2
在3月20日的总理记者会上,涉及民生的话题占比最多。这对从美回国创业已近20年的丁列明来说感触尤深,“我一直在为降低药品价格而努力。”丁列明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说。
医卫领域改革多年,为什么有的药医院仍买不到,创新药进入市场的困境在哪里?就医改中的诸多话题,全国人大代表、贝达药业董事长丁列明接受了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的专访。
建议取消药品“二次议价”
《21世纪》:在中国,为何有的药在这家医院有售,但在另一家医院就买不到?
丁列明:因为在各地医保和医疗机构执行过程中,不少药品尤其是新药的临床应用遇到了一些困难。
实践中,由于药品进入医疗机构环节多,谈判药品在采购平台挂网后,还需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申请进入各医疗机构,大大延缓了谈判药品的临床应用。
以“凯美纳”(中国首个小分子靶向抗癌药)为例,截至2017年底,仅进入了250家医疗机构(包括谈判前已经进入的医疗机构),其中三级医院210家,占全国三级医院总数的27%,而在全国1.2万多家二级医院中,仅进入其中的35家。即使在已经进药的医疗机构中,月销量超过50盒的仅有150家,很多有需求的患者在当地的医疗机构根本买不到。
这是因为,在药品进院环节中,需要各医院药事委员会的审批才能采购,甚至部分医疗机构对谈判品种再次进行“二次议价”,要求企业进一步让利,这完全背离了国家药品价格谈判的初衷和规则,使得谈判企业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
《21世纪》:如你所说,那么医院不愿意购进的原因是什么?
丁列明:因为医疗机构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还是以总量控制、药占比考核等因素对谈判药品的临床应用进行控制,这是导致患者的正常用药需求得不到满足的根本原因。所以,要实行单独核算、不占医院药占比和不受总量控制等政策。
《21世纪》:怎样解决这个“需求”得不到满足的问题?
丁列明:应当允许在有需求的情况下公立医院可单独采购谈判药品,同时鼓励患者处方外配,在院外药店进行购药,以及在医院不能覆盖的地区鼓励设立外卖医保药店,鼓励基层医疗机构积极参与后续免费赠药项目。
改革“药占比”控制药费
《21世纪》:医卫改革多年来,为什么百姓对看病支出成本下降的感觉不明显?
丁列明:近些年,国家为减轻百姓看病负担已采取了很多措施,也取得了很多效果。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出现了一定的偏差,反而影响了药品的可及性。
纵观2017全年,医保控费依然是主旋律,随着各项政策的发布,各级医院的医保控费力度、控费范围持续扩大。降低药占比与打击辅助用药对企业来说已经不堪重负,二次议价更如雪上加霜!
信息来源:万英会
|